聽說美國一份報章列出全球十個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前必到的地方,包括萬里長城、華盛頓、泰姬陵......還有香港!為何香港也入選呢?原來對美國兒童來說,香港密集的房屋還有「豆腐膶」般大的單位簡直是奇觀,親歷其境後,可令他們珍惜自己寬敞的居住環境云云 (摘自六月號親子便利)。
香港人能得到這個世界之最的殊榮,相信也只能得「一啖笑」。倒是外國人要來看我們這個世界奇觀,帶旺本地旅遊業和零售業,行內人士可以飲得杯落。
筆者一直與家人居住於公共屋邨的三百呎單位內,雖然間或感到空間不夠,但由於自小已居於狹小的地方,習慣了,倒沒大所謂,反而對書桌的大小,一直很在意。感受最深的一次,是大學時曾住宿舍,面積也不大,但有一張五呎乖三呎的書桌,做功課時可以把十幾本參考書和亂七八糟的筆記攤放在桌面上,要找甚麼資料都能手到拿來,方便得很,家裡的書桌實在不能比。如果以後有機會可以換一個大點的居所,一定先看看能否放得下一張大書桌。
香港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甚麼是吋金尺土,要在這兒置物業,對大部分人來說,代價差不多是半生的自由。為了供一層樓,通常得用上二三十年的時間,在這段期間,供樓人仕必需確保自己有一份安穩的職業,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來還銀行的債。如果不幸被解僱,第一樣擔憂的事是下個月怎樣找錢供樓而不是柴米油盬。很多人就算大好機會在前,也不敢隨意轉職或創業,怕萬一有風險時,正在供款的居所就會因為不能續供而被銀行收回,甚至破產。香港人壓力大是聞名的,這和供樓不無關係。
上一輩的人結了婚,通常會租住私人單位,然後申請上公共屋邨,不過,隨著生活質素的提高,還有政府減少公屋的興建,新一輩的人如果要結婚,大部分都會考慮供樓。雖說生活質素提高了,但樓價也不斷地升,要一對夫婦拿一半以上的薪金來供樓,真的很吃力。新一輩人壓力愈來愈大,是勢難避免的。
嚮往自由的人,如果不想因為一層樓而自困在鳥籠內大半生,還是租樓好了,如果想過過業主癮,北上置業也是一個選擇,至少錢付出了,地方大一點,相對也抵一點。香港的樓,在價錢上是世界之最的,供不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