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參加了2009年實行的高中英語課程第二次諮詢講座,新建議之課程有30%的校本評核,本意好,但恐怕令學生和老師百上加斤。
加入校本評核,目的為改變現行課程以考試為中心的弊病,內容包括15%廣泛閱讀及觀賞節目計劃,及15%自選單元,這些單元有八個,包括話劇、故事、詩歌和歌曲、流行文化、體育知識、辯論、時事還有職業英語,學校選其中三個單元教授。
驟眼看來,上述的閱讀及觀賞節目計劃還有八個自選單元,利用多元化的文本,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,動機非常好。學術界亦有很多研究,証明這種Task-based Learning學習的成效。但落實去教,則會遇到很大的問題:
第一,一般老師未必對上述八個自選單元有深入認識,備課時可能需要先用大量時間研習這些專門知識。雖然教統局聲稱並不需要老師對該單元有很深入的認識才開課,但作為教學者,最起碼要懂得該單元的基本知識,否則無從教起。
第二,教統局建議學校就學生的興趣、經驗和程度進行意向調查,選擇三個該級最多人支持開辦的單元,然而這種做法有兩個問題:一是必需確保老師有足夠的知識和教材去教授所有單元,否則難保某些老師因為自己不認識某些單元而避教,違背了學生的意願;二是就算有意見調查,難保學生中有極分歧的意向,那到時揀甚麼單元來教授都是不討好的,除非每班能夠有多一位教師,每人各教授三至四個單元,那才可以真正做到學習多元化和有自主性。
第三,有很多教師都質疑,第三級學生的程度較低,連寫一篇完整的文章也不會,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單元報告,他們能否應付得來是存疑的。
而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單元的設計上,而是在公開考試和校本評核的分數比例上。學生在校本評核中,要交多個報告,還有作口頭報告和小組討論,而這些報告一定會用上學生大部分的時間,但分數比例卻只有30%,這是甚麼道理呢?既然目的是令學生改變以考試為本的學習態度,但分數比例卻把70%奉獻給公開考試,那不是要令學生在花時間做報告之餘還要繼續操練試題麼?這不是令學生百上加斤嗎?而老師也一樣,工作量會因為加入校本評核而以倍數增長,到時真的叫苦連天了。
我的建議是:第一,首先將公開考試的比例降至50%以下;第二,將公開考試的範圍和形式,跟校本評核結合,使學生免於操練試題,也令他們能活學活用在校本評核中學到的東西。
盼望這個新課程,不要好心做壞事,推出前,要三思,三思。